高炉炼铁工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风炉所能提供的送风温度。这场始于20世纪中叶的“追高风温”的技术竞赛,也直接驱动了热风炉核心部位——蓄热体及炉顶所用耐火材料的持续革新。其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一部材料性能与严苛工况不断博弈、螺旋上升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高炉的送风温度普遍徘徊在900°C左右。在这样的热负荷条件下,成本低廉、工艺成熟的黏土砖足以胜任蓄热体材料的角色,构成了那个时代热风炉的典型配置。
进入60年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风温要求一举提升至1000~1100°C的水平。这一改变对耐火材料提出了直接挑战。黏土砖的荷重软化温度较低,在新的服役条件下已无法维持必要的结构稳定性,其作为蓄热体主要材质的时代就此终结。为了应对更高的温度,材料工程师们将目光投向了Al₂O₃含量更高、耐火度也随之提升的高铝砖。这次升级,成功解决了“耐高温”这一核心矛盾,在当时看来是完美的替代方案。
然而,技术的脚步并未停歇。70年代,送风温度向1200°C大关迈进。此时,即便是升级后的高铝砖也开始“力不从心”,一系列过去未曾凸显的问题集中爆发。现场观察发现,热风炉内的格子砖出现了显著的下沉与变形,炉墙也因不均匀的应力分布和沉降而产生开裂,严重时甚至直接导致热风炉报废。
这些现象的背后,指向了一个关键的材料性能参数——高温蠕变。所谓蠕变,是指材料在恒定温度和载荷的长时间作用下,发生缓慢且不可逆的塑性变形。当热风炉穹顶和蓄热室上部的温度持续超过1200°C,高铝砖在自身重力与巨大温差带来的复杂应力场下,其内部晶体结构开始缓慢“流动”,最终导致宏观上的变形与损坏。
这一系列严峻的工程事故,迫使行业重新审视热风炉耐火材料的设计哲学。从此,蠕变率不再是一个次要参数,而是评判热风炉用高端耐火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精确测定材料在特定温度和载荷下的蠕变率,对炉体安全与长周期运行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高温蠕变性能,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基于对蠕变性能的深刻认识,从80年代开始,热风炉耐火材料的选型进入了新阶段。当时,主流送风温度稳定在1200~1250°C区间,但热风炉的穹顶和蓄热室上部区域,其工作温度通常要比出口风温高出200~300°C,意味着材料需承受高达1400~1500°C的考验。
在此背景下,两种解决方案脱颖而出:
这两种材料并驾齐驱,共同支撑了80、90年代高风温冶炼的技术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高风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对炉体材料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与低蠕变高铝砖的竞争中,硅砖凭借其更为卓越的高温性能,最终在最严苛的部位——如炉顶拱顶和蓄热室上部高温区——全面胜出,成为该区域的首选和标准配置。
与此同时,低蠕变高铝砖和性能同样优异的红柱石砖,则在热风管道等温度梯度稍缓的部位找到了自己不可或缺的位置。
除了材料本身的迭代,热风炉的蓄热结构设计也发生了变革。为了提升换热效率,传统的7孔、9孔格子砖逐步被拥有更大比表面积的19孔甚至37孔格子砖所取代。这种结构上的优化,与材料性能的提升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现代高炉技术向着更高效、更长寿、更安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