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钢铁冶炼流程中,铁水预处理已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命脉所在。这一关键工序,旨在铁水进入转炉或电炉前,有效去除或降低硫、磷、硅等有害元素含量,为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洁净钢”奠定基础。然而,实现高效预处理的背后,是对一系列专用耐火材料近乎苛刻的性能考验。
整个预处理过程,从高炉出铁沟的奔流不息,到鱼雷式铁水罐的长途转运与处理,再到铁水包内的精细化操作,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超高温、剧烈温变、熔渣的化学侵蚀以及液态金属的物理冲刷。因此,为这些不同工况“量身定制”耐火材料,便成为贯穿整个流程的核心技术议题。铁水预处理所涉及的耐火材料,其应用场景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板块:高炉出铁沟、铁水容器(鱼雷罐与铁水包)、工艺喷枪以及机械搅拌装置。
高炉出铁沟是铁水离开高炉后的第一站,它承受着1500°C以上高温铁水的持续、高速冲刷,是整个系统中材料损耗最为剧烈的部位之一。此处的耐火材料不仅需要卓越的抗冲刷能力,还必须具备优异的抗铁水渗透性和抗氧化性。
传统的高铝质或刚玉质浇注料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型高炉长寿、高效的要求。目前,行业主流的技术路径是采用铝-碳化硅-碳(Al₂O₃-SiC-C)质浇注料。碳化硅(SiC)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材料的高温强度和抗侵蚀性,而石墨则能有效防止铁水润湿与渗透,并提高材料的抗热震性能。如何精确调配这三者的比例,并优化结合剂体系(如水泥、纯铝酸钙水泥、硅溶胶等),是延长主沟使用寿命、确保安全生产的核心所在。
鱼雷式铁水罐和铁水包是铁水预处理(如脱硫、脱磷)进行的主要场所,其内部环境远比单纯的输运更为复杂。脱硫剂、脱磷剂等造渣材料的加入,形成了化学活性极强、成分剧烈变化的熔渣,对内衬耐火材料构成了致命的化学侵蚀,尤其是在渣线区域。
渣线是气-渣-铁三相交界处,侵蚀最为严重。这里的耐火材料必须具备顶级的抗熔渣渗透和化学侵蚀能力。早期的铝碳砖已逐步被性能更强的镁碳(MgO-C)砖或铝镁碳(Al₂O₃-MgO-C)砖所取代。通过引入高纯电熔镁砂和优质鳞片石墨,并配合高效的抗氧化剂,可以显著减缓熔渣对碳质材料的氧化损耗和对MgO的溶损。材料致密度、显气孔率以及碳结合网络的构建,都是决定其服役寿命的关键参数。
对于罐体和包体的主体工作衬,虽然化学侵蚀压力稍缓,但仍需承受高温和铁水搅动带来的磨损。高铝砖和铝碳化硅碳砖是此处的常用选择。而在铁水兑入的冲击区,则需要铺设抗冲刷和抗热震性能更为突出的材料,如高性能的Al₂O₃-SiC-C质预制块或浇注料,以吸收冲击能量,防止局部过快损耗。准确评估和表征这些材料在模拟工况下的抗侵蚀、抗冲刷性能,对于优化设计和延长整个容器的寿命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提供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失效分析与成分表征服务,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为了使预处理反应能够快速、均匀地进行,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设备来强化铁水和脱硫剂的混合。
喷枪负责将粉状的预处理剂(如CaC₂、镁粉)通过载气喷入铁水深处。它不仅要经受铁水的高温,还要承受喷出气流造成的剧烈温差和粉剂的冲刷。因此,对喷枪用耐火材料的核心要求是极致的抗热震稳定性与抗侵蚀性。材料体系多以致密的刚玉基、锆刚玉基或莫来石基浇注料为主,通过精细的颗粒级配和微粉技术,实现高强度与低热膨胀率的统一。
部分预处理工艺采用机械搅拌器(搅拌头)伸入铁水进行物理搅拌。搅拌头在高温铁水中高速旋转,面临着无与伦比的机械磨损和冲刷。这要求其耐火部件必须拥有极高的体积密度、耐磨性和高温强度。烧结的或电熔的特种陶瓷材料,如塞隆(Sialon)、氮化硅结合碳化硅(Si₃N₄-SiC)等,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成为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铁水预处理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耐火材料提出了独特且严苛的挑战。从单纯的“耐火”,到追求长寿、稳定、功能化乃至绿色化,材料科学的进步正在持续推动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边界。对于材料研发和品控工程师而言,深刻理解各部位的工况特点与材料的失效机制,是进行合理选材与技术创新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