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耐火浇注料的现场施工与性能调控中,凝结与硬化速度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工艺参数。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效率、脱模时间,更深远地影响着材料早期强度的建立和最终的服役性能。为了精准控制这一过程,我们引入了一类关键的功能性外加剂——促凝剂,行业内也常称之为促硬剂。其核心功能,顾名思义,就是缩短浇注料从加水搅拌到凝结硬化的时间。
促凝剂的作用并非简单的物理催化,其背后是一套复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其作用机理与浇注料所采用的结合剂体系息息相关,不存在“万能”的促凝剂。不同的结合系统,其硬化机制迥异,因而需要采用作用路径完全不同的促凝剂来进行干预。
深入理解促凝剂,必须从其与结合剂的相互作用入手。我们以两种最典型的结合剂体系为例,探究其微观作用路径的差异。
1. 铝酸钙水泥结合体系:加速离子溶出与水化产物析出
对于以铝酸钙水泥为主要结合剂的浇注料,其硬化本质是水泥矿物的水解-水化反应。促凝剂在此扮演的角色,是打破反应平衡的“加速器”。这类促凝剂通常是一些能显著提升液相碱度的物质,它们能够促使铝酸钙矿物(如CA、CA2)更快地溶出体系所需的阳离子(Ca2+)和各类铝酸根阴离子。
当这些离子的浓度在水泥浆液中迅速升高,就极大地推动了水解-水化反应的进程,进而加速了水化铝酸钙(CAH10、C2AH8、C3AH6等)等凝胶相和晶相产物的形成与析出。这个过程的加速,宏观上就表现为浇注料凝结时间的缩短和早期强度的快速增长。
2. 酸性磷酸盐结合体系:驱动酸碱反应生成新结合相
与水泥的水化机理不同,磷酸盐结合剂的硬化过程更接近于一次剧烈的酸碱中和反应。在此类体系中,促凝剂通常是一类具有高化学活性的碱性或可反应性物质。它的加入,旨在直接促进或参与到结合剂(如磷酸或磷酸二氢铝)与耐火骨料或外加活性粉料之间的酸-碱反应。
通过加速这一化学反应,能够更快地生成具有胶凝能力的磷酸盐新结合相,如磷酸铝、磷酸镁等,从而在材料颗粒间形成坚固的化学结合网络。所以,这里的“促凝”,本质上是加速了一种全新化学键合相的构建过程。
正是由于作用机理的根本差异,促凝剂的选择必须严格遵循“体系匹配”原则。错误的选配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对材料的最终性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以下是针对不同结合剂体系的常见促凝剂选型:
铝酸钙水泥结合浇注料: 促凝剂多为碱性化合物,旨在提升液相碱度。常见的包括:强碱如NaOH、KOH;碱性盐如Na2CO3、K2CO3、硅酸钠(Na2SiO3);弱碱性的Ca(OH)2;以及一些有机胺类如三乙醇胺、锂盐和普通的硅酸盐水泥。
磷酸盐结合浇注料: 促凝剂需是能有效参与酸碱反应的活性物质。例如:活性氢氧化铝、滑石、氧化镁(MgO)、氟化铵(NH4F)等。值得一提的是,铝酸钙水泥在此体系中也可充当促凝剂,其碱性组分能有效中和磷酸体系的酸性。
水玻璃(硅酸钠)结合浇注料: 该体系的促凝剂选择范围很广,机理也更多样。常见的有:氟硅酸钠、磷酸铝、磷酸钠、金属硅粉、石灰、硅酸二钙、乙二醛,甚至是通入CO2气体,都能有效促使其凝胶化。
促凝剂的选择和用量是一项精细的技术工作,它深刻影响着材料的流变性、工作时间、强度发展乃至长期的体积稳定性。因此,任何配方的调整都必须基于严谨的实验数据。准确测定不同促凝剂及掺量下的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关键性能指标,是确保浇注料质量控制与现场施工成功的基石。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浇注料凝结硬化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