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品质钢的生产离不开炉外精炼这一关键环节。然而,该工艺为实现对钢水成分、温度和纯净度的精准控制,也为相关设备中的耐火材料带来了极为苛刻的服役环境。耐火材料的损毁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热、化学与机械等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理解这些损伤机理,是优化材料选择、延长炉衬寿命、控制生产成本的核心。
炉外精炼工艺通常伴随着长时间的高温与真空处理。为补偿精炼过程中的巨大热损失,操作中往往采取电弧加热、吹氧或铝氧加热等增温措施,或直接提高转炉出钢温度至1650-1750°C。这种持续的高温,本身就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耐火材料的长期安全使用温度上限。
更严峻的是,大多数精炼操作在真空(通常为666.6-3999.7 Pa)下进行。在高温与低压的共同作用下,耐火材料组分(如MgO、CaO等)的饱和蒸汽压会显著升高,导致材料发生蒸发或挥发损失,从根本上破坏其致密结构。同时,高温也急剧加速了熔渣、钢液与耐火材料之间的所有物理化学反应,为后续的侵蚀、渗透等损伤埋下了伏笔。
炉渣的化学侵蚀是导致耐火材料损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炉外精炼过程中的炉渣体系极为复杂,其碱度和黏度在不同阶段会发生剧烈变化。
以VOD(真空吹氧脱碳)精炼炉为例,其精炼初期为脱碳阶段,炉渣呈酸性或低碱度(碱度R≈0.5-1.0)。随着精炼进入中后期,为实现深度脱硫和去除夹杂物,需要加入石灰等造渣剂,炉渣迅速转变为高碱度渣(R值可从2.0-3.0攀升至4.0-5.0)。这意味着,同一炉衬在一次精炼周期内,既要抵御酸性渣的侵蚀,又要承受高碱性渣的冲刷。这种“左右为难”的工况对耐火材料的选择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任何单一材质都难以在整个流程中表现出完美的抗侵蚀性。
除了化学成分,炉渣的物理性质同样关键。炉外精炼渣(如常见的CaO-Al2O3-FeO系)通常具有流动性好、黏度低的特点。在高温作用下,这些液态渣极易沿着耐火砖中的开放气孔向深处渗透。当渗透到某一深度,温度降至其凝固点以下时,炉渣便在砖体内部凝固,形成一层物理化学性质与原砖完全不同的“变质层”。
这个变质层是潜藏的破坏者。其化学组成、矿物相、特别是线膨胀系数,都与未被渗透的原砖层存在巨大差异。当炉衬经历温度波动时,这种不匹配的膨胀行为会在变质层与原砖层的界面处产生巨大的热应力。一旦应力超过材料的结合强度,就会引发界面开裂,最终导致工作面大块剥落,即所谓的“结构剥落”。准确分析这一变质层的厚度、成分与热机械性能,对于理解和预测材料的剥落行为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理化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炉外精炼设备内的熔体始终处于剧烈运动状态,这对耐火材料构成了强烈的机械磨损。以RH(真空循环脱气)炉为例,为保证处理效率,钢液在其内部的循环速度可高达80-100 t/min,浸渍管内的流速更是达到1-1.5 m/s。这种高速流动的钢液和上层炉渣,如同高速的研磨剂,不断冲刷和磨蚀着炉衬,特别是气液界面、渣线区以及流向发生改变的部位,磨损尤为严重。
绝大多数炉外精炼设备采用的是非连续作业模式。这意味着在两个精炼周期之间,炉衬会经历一次快速的冷却和下一次任务开始前的快速升温。这个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温差可达500-800°C。耐火材料作为典型的脆性材料,在经受如此急剧的热冲击时,其工作表面和内部会因不均匀的热胀冷缩而产生巨大的拉应力,进而萌生和扩展裂纹网络。这些裂纹的累积最终会导致材料表层疲劳,发生热剥落损毁。
综上所述,炉外精炼耐火材料的失效是一个复合型的损伤过程。高温为化学侵蚀和物理磨损提供了能量,动态的炉渣既是化学腐蚀剂又是渗透破坏源,而钢液的流动和间歇式的温度循环则分别从机械和热机械角度加剧了材料的损耗。因此,对材料的评估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其在特定工况下的高温性能、抗渣性、耐磨性和热震稳定性。
上一篇:炉外精炼方法及其关键耐火材料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