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炉龄作为衡量炼钢综合技术经济水平的核心指标,其长短直接关联到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炉衬在高温、高氧化性炉渣的持续化学侵蚀与机械冲刷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蚀损。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钢铁冶金工作者在耐火材料材质、砌筑工艺、炉衬修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其中,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堪称一项里程碑式的进步。
这项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90年代后,随着耐火材料技术的成熟才得以大规模应用。其核心操作是在转炉出钢后,通过向残余炉渣中加入含氧化镁(MgO)的调渣剂,将其调整为具有特定黏度与高熔点(通常MgO含量为8%~14%)的炉渣,再利用顶吹氧枪喷射高速氮气流,在短短2~4分钟内将这些改性炉渣雾化并均匀喷溅涂敷于整个炉衬内壁,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渣层。
图1 溅渣护炉示意图
溅渣护炉的本质,是利用冶炼终渣“变废为宝”。通过调渣剂中的MgO与炉渣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系列高熔点物相。随后,高压氮气射流(约1.0MPa)将这些高熔点渣液以极高的动能冲击并黏附在炉衬表面。当这些渣滴冷却凝固后,便形成一层可消耗的、致密的耐火保护层。在下一炉次的冶炼过程中,该保护层将作为“牺牲层”,有效抵御高温气流和新生成炉渣的侵蚀与冲刷,从而保护原始炉衬。
具体实施上,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与传统的干法喷补、火焰喷补或人工砌砖等维护方式相比,溅渣护炉技术是一次理念上的飞跃。它不仅抑制了炉衬镁碳砖表面的氧化脱碳,减缓了耐材的侵蚀速率,还大幅降低了喷补料等耐火材料的消耗。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减少修炉次数,显著提高转炉作业率和钢铁产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操作成本。由于该技术无需大量额外投资,巧妙地化解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被誉为与复吹炼钢技术并列的转炉炼钢两大核心技术。
自1991年美国LTV钢铁公司率先成功应用以来,溅渣护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惊人的效果。炉龄从几千炉次迅速提升至一万、两万甚至超过三万炉次的记录。我国自1996年引进并推广后,各大钢厂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宝钢300t转炉炉龄突破14000炉次,武钢更是创造了近30000炉次的优异成绩,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根本性改善。
要实现理想的护炉效果,必须对工艺过程中的多个变量进行精细化控制。其中,对炉渣性质的调控是重中之重。
炉渣的熔点是决定溅渣层“存活”时间的关键。影响炉渣熔点的核心化学成分包括FeO、MgO和炉渣碱度。一个基本原则是:提高渣相熔点,以增强溅渣层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多炉一溅”的理想目标。
终渣MgO含量的控制:提高终渣中MgO含量是提升炉渣熔点的直接手段。根据MgO-FeO二元系相图,增加MgO可以有效减少低熔点相的生成。在冶炼过程中,这层富含MgO的溅渣层不仅能物理隔绝侵蚀,其自身熔化后还能为炉渣提供MgO,成为一种“内循环”的造渣剂,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实践中,终渣MgO含量通常控制在9%~10%,既保证饱和度,又避免成本过高。关于调渣剂的加入时机,国内外有所不同,国内钢厂考虑到炉况波动,多在冶炼初期加入轻烧白云石等。
终渣FeO含量的双重作用:FeO的角色颇为微妙。一方面,较高的FeO含量能降低炉渣熔点和黏度,增强其流动性,使其更容易渗透进炉衬的微观孔隙和裂纹中,形成牢固的物理结合。但另一方面,过高的FeO会与溅渣层中的MgO反应,消耗高熔点相,从而降低溅渣层的耐火度和寿命。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参数。国内操作通常将终渣FeO含量控制在20%以下。不过,行业共识认为,只要MgO含量调整得当,FeO含量高低均可获得不错的溅渣效果。在FeO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适当降低MgO要求,反而能以更低成本实现高炉龄。
碱度的平衡:从耐火度角度看,较高的碱度(R=w(CaO)/w(SiO2))有利于生成高熔点的硅酸二钙(C2S)和硅酸三钙(C3S),对溅渣护炉有利。但碱度过高会给冶炼过程的脱磷、脱硫控制带来困难,并可能造成炉底上涨。因此,终渣碱度一般控制在2.h’h8~3.2的区间内较为适宜。
表1为典型转炉终渣的性质参考。
炉渣成分 | w(CaO)/% | w(SiO2)/% | w(MgO)/% | w(FeO)/% | 碱度 |
指标 | 36~40 | 11~14 | 7~12 | 10~12 | 2.8~3.2 |
对炉渣成分的精确把控是溅渣护炉成功的基石。这不仅涉及化学成分的配比,还包括对熔点、黏度等物理性质的综合评估。要实现稳定高效的护炉效果,依赖于对每一炉终渣性质的准确分析与快速响应。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高精度的化学成分分析,为现场工艺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炉渣成分、耐火材料性能,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出钢温度对炉龄的影响极为显著。有实验数据显示,在溅渣工艺条件下,出钢温度每降低1°C,炉龄可提高约121炉。因此,精准控制出钢温度,提高终点命中率,是最大化溅渣护炉效益的关键一环。
喷枪枪位的高低决定了溅射区域和效果。
溅渣护炉的基本操作流程可概括为:
如何判断溅渣效果的好坏?两个直观指标至关重要:
溅渣护炉技术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工艺挑战。
1. 炉底上涨
2. 喷枪黏结
3. 经济炉龄与效益的权衡
4. 复吹工艺与溅渣的兼容性难题
通过这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国在复吹转炉上成功实现了高炉龄与高效冶炼的协同,解决了这一国际性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