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炼钢,行业内常称其为吹炼法,构成了现代钢铁工业的核心。其本质,是向一个可转动的炉体内的铁水吹入氧化性气体,通过可控的氧化反应,精准去除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硫等杂质,最终炼成成分合格的钢水。
一个典型的转炉冶炼周期是高度程序化的。操作始于炉体的倾动,按预定的配比装入废钢,随后兑入高温铁水。炉体回正后,分批次加入石灰、白云石等造渣剂。紧接着,水冷氧枪从炉顶下降至熔池表面特定高度,以极高压力吹入纯度超过99%的氧气。高速氧气射流不仅穿透渣层,更在铁水中激起剧烈的物理化学反应,这是整个过程的心脏。氧气与铁水中的元素发生放热反应,不仅快速升温,也高效地将杂质氧化进入炉渣。当钢水成分与温度满足工艺终点要求——特别是脱磷和脱碳达标后——吹炼便告停止。氧枪提升,炉体再次倾动,金黄的钢水经由出钢口注入钢包,奔赴下一道精炼或连铸工序。炉内余下的钢渣则从炉口倾倒处理。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转炉或等待下一个炉次的开始,或进入检修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吹炼过程中产生的巨量棕色烟气,其主要组分是氧化铁粉尘和一氧化碳,必须进行回收。这不仅是环保的要求,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现。回收的粉尘可作为炼钢或烧结的原料,而一氧化碳则是宝贵的化工原料或燃料。
转炉炼钢法之所以能占据主导地位,源于其几项鲜明的技术经济优势:
然而,其强氧化性的冶炼环境也带来了一些固有局限。例如,脱硫效果相对较差,对高硫铁水的处理能力有限。同时,强氧化气氛会导致部分昂贵的合金元素(如铬、锰)被氧化而烧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这就决定了在没有炉外精炼配合的情况下,转炉直接生产高质量特殊钢种会受到一定限制。要精确控制最终钢材的成分与性能,对冶炼过程的动态控制和终点判断提出了极高要求,这往往需要依赖先进的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冶金产品质量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转炉炼钢的历史,是一部围绕着“吹什么”和“怎么吹”不断迭代创新的历史。
最早的工业实践可追溯至1856年,英国工程师贝塞麦(Bessemer)发明的酸性转炉炼钢法。他采用梨形炉体和黏土炉衬,从炉底向铁水吹入空气。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但用空气吹炼存在一个致命缺陷:空气中大量的氮气进入钢水,导致钢材质脆,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
1879年,英国冶金学家托马斯(Thomas)通过改用白云石等碱性材料做炉衬,解决了处理高磷铁水的问题,发展了碱性转炉法。但空气吹炼带来的氮含量高的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真正的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叶。1952年,随着深冷空分技术成熟,大规模、低成本制取高纯度氧气成为可能。奥地利的林茨(Linz)和多纳维茨(Donawitz)钢厂抓住了这一机遇,发明了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LD Converter或BOF Process),宣告了现代氧气转炉炼钢新纪元的到来。用纯氧替代空气,从根本上解决了钢水增氮的问题,极大提升了钢材质量,使得转炉钢成为主流。
技术的探索并未止步。到了1967年,基于双层管喷嘴等技术的突破,德国的钢厂成功开发出氧气底吹转炉炼钢法(OBM Process)。
进入70年代,随着转炉向大型化发展,一个新问题浮出水面:对于深熔池的大型转炉,单纯依靠顶部氧枪的冲击力,已不足以实现熔池的充分搅拌。这导致渣-金反应不充分,影响了冶炼效率和质量。如何增强熔池的动力学条件?工程师们想到了结合顶吹和底吹的优势。从1974年开始,探索在顶吹的同时,从炉底吹入气体进行搅拌。1978年,法国钢铁研究院在顶吹转炉上成功试验了底吹惰性气体(如氩气)进行搅拌,开创了顶底复合吹炼的新方法。这一技术思想迅速席卷全球,衍生出多种复合吹炼工艺,至今仍是大型转炉的主流技术,代表了转炉炼钢工艺的最高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