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芯感应炉因其独特的加热方式,对其炉衬耐火材料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炉衬厚度通常仅为70-110mm,内壁直接承受高温熔融金属的冲刷与侵蚀,而外壁则紧贴水冷感应线圈,形成了巨大的温度梯度。这种严峻的工作环境,使得炉衬材料的选择与优化,成为决定熔炼效率、成本控制和安全生产的核心技术问题。本文将系统梳理无芯感应炉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炼铁、炼钢)的耐火材料体系,并深入探讨其性能演进的内在机理。
在熔炼铸铁(如球铁、灰铁、可锻铸铁)及部分有色金属时,酸性的石英砂基或锆英石基干式打结料是主流选择,通常以硼酸或硼砂作为烧结剂。
向硅质材料中引入ZrO2,并非为了显著降低其熔点。从ZrO2-SiO2相图(图1)可以看出,二者的共熔影响有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锆英石(ZrO2·SiO2)在1677°C时会分解为ZrO2和SiO2。分解出的ZrO2以微粒形态弥散于玻璃相中,能够有效提升熔体黏度、抗侵蚀性以及材料的高温塑性,进而改善抗热震性能,延长炉衬寿命。
图1 ZrO2-SiO2 相平衡图
烧结剂的选择则对炉衬的低温烧结行为至关重要。以B2O3为例,其自身熔点仅为450°C。从SiO2-B2O3二元系相图(图2)可知,该体系的最低共熔点低至327°C。向SiO2中添加少量B2O3(不超过5%),混合料的熔化温度便可从纯SiO2的1723°C大幅降至1480°C。这意味着,在低至372°C时,炉衬工作面便开始出现液相,促进了烧结层的形成。
图2 SiO2-B2O3 相图
有趣的是,尽管B2O3显著降低了烧结温度,但它并不会严重损害材料的高温性能。原因在于,石英玻璃本身黏度极高(图3,1730°C时约2×106 Pa·s),而B2O3自身也是一种玻璃网络形成物。少量B2O3的加入,不足以破坏SiO2的玻璃网络结构,从而维持了熔体的高黏度。这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炉衬工作面: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烧结,而在高温使用时则形成一层高黏滞的保护层,有效抵御金属液和熔渣的渗透与冲刷。根据经验,B2O3的加入量一般控制在0.8%~1.5%之间。
图3 SiO2 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硅质炉衬的损毁,其核心化学机理在于SiO2与铁液中碳的反应:
SiO2 + [C] → [Si] + 2CO(g)
该反应的平衡温度是决定炉衬寿命的关键。以球铁为例(图4),通过自由焓计算,其反应平衡温度Te约为1467°C。当熔炼温度超过此值,反应将正向进行,炉衬中的SiO2被还原,导致结构破坏;反之,当温度低于Te,铁液中的[Si]会与O2反应生成SiO2,附着在炉壁上形成“炉瘤”,反而使内衬增厚。根据铁液成分的不同,这一平衡温度通常在1470°C到1600°C之间浮动(例如,灰铁约1540°C)。因此,精确的温度控制是延长硅质炉衬寿命的不二法门。
图4 二氧化硅的自由能变化
炼钢工艺与炼铁截然不同。酸性炼钢法由于产生酸性渣,仍可沿用石英砂基炉衬。但对于高合金钢、特种钢等采用的碱性炼钢法,情况就复杂得多。石灰、萤石及各种铁合金的加入,使得熔渣成分复杂、润湿性强、温度更高,对炉衬的侵蚀极为严重。
此时,必须采用中性或碱性耐火材料,如镁质(MgO)材料。然而,纯MgO材料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热膨胀系数大,导致抗热震性极差,在间歇性操作的大容量感应炉中,极易因温度剧变而开裂、剥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材料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尖晶石(Spinel)。通过向镁砂中添加适量的Al2O3细粉,在高温下原位生成镁铝尖晶石(MgO·Al2O3):
MgO + Al2O3 → MgO·Al2O3 (Spinel)
尖晶石相的引入,凭借其较低的热膨胀性,能够有效缓冲材料内部的高温应力,抑制裂纹扩展,从而显著提升炉衬的抗热震性。从MgO-Al2O3相图(图5)可以看出,该体系材料在高温下由方镁石和尖晶石相组成,在2050°C以上才出现液相,保证了其优异的高温服役性能。
图5 MgO-Al2O3 相图
随着冶炼需求的不断升级,耐火材料的技术也在持续迭代。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中型感应炉,早先采用的棕刚玉基添加4% MgO的材料,寿命并不理想。其主要失效模式是钢液沿气孔渗透并汇集,最终导致结构性损毁。
改进的路径是提升材料的致密性和抗渗透性。一种有效的方案是采用更高纯度的白刚玉作为骨料,并增加MgO细粉的含量(如提升至10%),以促进更多尖晶石相的生成。这种以Al2O3为主、含有约10% MgO的炉衬材料,其寿命相比前者可提升一倍以上。
然而,当炉料中加入直接还原铁(DRI)球时,新的挑战出现了。熔渣化学性质的改变导致大量氧化铁渗入炉衬基体,使得上述Al2O3-MgO(10%)材料的寿命急剧下降。在这种工况下,引入第三种组分——铬矿(Cr2O3)成为破局的关键。通过向Al2O3-MgO混合料中添加铬矿,可在使用过程中原位形成更复杂的镁-铝-铬复合尖晶石。这种复合尖晶石强化了材料的基质,极大增强了对高铁熔渣的抵抗力。例如,一款含84.0% Al2O3、8.5% MgO和5% Cr2O3的材料,在处理含DRI的炉料时表现出卓越的抗侵蚀能力。
图6 MgO-Al2O3-Cr2O3 系统相图(液相线温度)
从MgO-Al2O3-Cr2O3三元相图(图6、图7)可以看出,Cr2O3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材料的耐火度,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化学稳定性更高的复合尖晶石相,从而有效应对了高侵蚀性熔渣的挑战。
图7 1700℃的 MgO-Al2O3-Cr2O3 系统
对于大型无芯感应炉,特别是与连铸机配套使用的场景,废钢用量巨大,熔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锰(MnO)和氧化铁,这对炉衬是毁灭性的。高含量的MnO和FeO会与Al2O3-MgO(10%)这类材料中过量的Al2O3反应,生成富Mn、Fe的低熔点尖晶石,并伴随巨大的体积膨胀,最终导致炉衬发生严重的片状剥落。
面对这种极端工况,研究人员开发了以富镁尖晶石(如含30% MgO)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耐火材料。对用后炉衬的剖析发现,这类材料几乎完全阻止了MnO和FeO的渗透,热面反应带基本消失。这表明,通过调整尖晶石的化学计量比,可以显著提升其对特定熔渣的抗渗透能力。
基于此,一种更为精巧的设计方案被提出:预合成-原位复合尖晶石方案。该方案采用镁砂作为粗颗粒骨料,以预先合成的尖晶石作为中、细颗粒,同时配入适量的Al2O3和MgO超细粉。在高温下,超细粉会反应形成“原位尖晶石”,填充于颗粒间隙。通过精确调控基质中预合成尖晶石与原位尖晶石的比例,可以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进行精细定制,从而获得与严苛操作条件完美匹配的高性能MgO-Spinel质耐火材料。
准确评估和表征这些高级耐火材料的微观结构、相组成以及热-力学性能,对于材料开发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这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检测手段,以确保材料设计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炉衬寿命提升。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尖晶石的引入,本质上是在各项性能之间进行权衡与优化。
图8 镁-尖晶石材料的尖晶石含量与抗剥落性关系
图9 镁-尖晶石材料的尖晶石含量与杨氏模量关系
图10 镁-尖晶石材料的尖晶石含量与热膨胀系数关系
图11 镁-尖晶石材料的尖晶石含量与熔渣侵蚀关系
图12 镁-尖晶石材料的尖晶石含量与熔渣渗透率关系
综合来看,在大型无芯感应炉的应用中,防止熔渣渗透和结构剥落是首要矛盾。因此,通过增加尖晶石含量,牺牲部分抗化学侵蚀性来换取卓越的抗热震性和抗渗透性,是一种明智且高效的设计策略。特别是前述的预合成与原位复合尖晶石方案,为实现这种性能的精细平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路径,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型感应炉的复杂操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