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光热辐射测量法:原理、系统与无损检测应用深度解析

日期:2025-07-29 浏览:1

光热辐射测量法:原理、系统与无损检测应用深度解析

技术原理与数学模型

光热辐射测量,其核心在于捕获并解析样品因光热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而产生的热辐射变化,从而获取样品内部信息。物理学基础告诉我们,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发射电磁辐射,即热辐射。这种辐射的强度与波长分布,与物体表面状态及其温度紧密相关。

当一束光照射到样品上,样品吸收光能,温度随之升高至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样品表面或近表面存在缺陷(如裂纹、夹杂、空洞等),这些区域的热物理性质(如热导率、比热容)会与完好处存在差异,导致其温升响应出现异常。这种异常的温度分布,会直接反映在局部热辐射的差异上。通过高灵敏度的探测仪器捕捉这些辐射差异,我们就能反向推断出样品内部的结构与状态信息。

在工程应用中,热辐射的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光谱范围,因此光热辐射测量通常就是指光热红外辐射测量。根据探测器与激励光束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两种基本模式:

  • 背散射模式:探测器与光束位于样品同一侧,接收样品表面向后方发射的红外辐射。
  • 透射模式:探测器位于样品另一侧,接收穿透样品的热辐射。

该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其非接触性,允许在一定距离外进行遥测或遥控,特别适用于高温、高压或难以接近的特殊环境。其检测速度快,可实现实时测温或成像。当然,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测量结果会受到样品表面发射率的影响,远距离测量时还需考虑大气、水汽等介质对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吸收。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它在薄层样品检测方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维热传导模型

为了定量分析这一过程,我们建立一个简化的物理模型。假设被测样品为一单层平板材料,其一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一维模型图

一束经过调制的激光照射样品表面,其入射光强为 I = I₀(1 + e^(iωt)),其中 I₀ 是光强幅值,ω = 2πf 是调制圆频率。样品吸收光能后,其内部温度场会发生周期性的涨落。这种温度变化 δT 会引起热辐射能量 δW 的相应变化,两者关系遵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的微分形式:

$$ /delta_{W} = 4/epsilon /sigma T^3/delta_{T} /quad (1) $$

式中:

  • ε:样品表面发射率
  • σ: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5.673 × 10⁻¹² W/(cm²·K))
  • T:样品受光照达到平衡时的直流温度分量

红外探测器的输出信号与辐射能量的变化量 δW 成正比,因此,只要解出温度的周期性变化量 δT,就能建立探测器信号与样品性质之间的联系。

样品内部的温度场 φ(x,t) 可以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 /frac{/partial^2/phi(x,t)}{/partial x^2} = /frac{1}{/alpha}/frac{/partial/phi}{/partial t} -/frac{S(x,t)}{k} /quad (2) $$

式中:

  • α:样品的热扩散系数,α = k / (ρc),其中 k, ρ, c 分别为热导率、密度和比热容。
  • S(x,t):样品内部的热流密度,与光吸收系数 β(λ) 及入射光强有关。
  • φ(x,t) = T₀ + T(x) + δT(x,t),由环境温度 T₀、稳态温升 T(x) 和周期性温升 δT(x,t) 三部分构成。

通过求解该方程,并结合具体边界条件,可以得到在样品背面(透射方向)探测时,温度涨落的振幅 δT_A(l) 和相位差 δT_φ(l) 的表达式。

  1. 对于光吸收强或不透明的样品(热量主要在表面产生): $$ /delta T_{A}(l)/propto I_{0}(k/pi f/rho c)^{-1 / 2} /quad (3) $$ $$ /delta T_{/phi}(l) = -/left[/left(/frac{/pi f}{/alpha}/right)^{1 / 2}l + /frac{/pi}{4}/right] /quad (4) $$

  2. 对于光学透明且热扩散快的样品: $$ /delta T_{A}(l)/propto I_{0}(/pi f/rho c)^{-1}/beta (/lambda) /quad (5) $$

从这些公式可以看出,样品背面温度信号的振幅和相位,都与样品的热导率(k)、密度(ρ)、比热容©、热扩散系数(α)等物理参数直接相关。当样品内部存在缺陷时,这些局部的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光热辐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正是光热辐射无损检测的根本依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位测量。相位差反映了热波从激励点传播到探测点的时间延迟,它主要由样品的厚度和热物理性质决定,几乎不受表面发射率、光斑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许多应用中,测量相位信息能够提供更稳定、更可靠的检测结果。

检测系统架构

光热辐射检测技术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工作方式。主动式需要外部激励源(如激光)加热样品,而被动式则直接检测被测对象自身因工作状态而发出的热辐射,常用于在线监测运行中的设备,这是许多其他检测方法难以企及的。检测系统的构建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配置,从简单到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单个探测器系统

这是最基础的检测系统(如图2所示)。一束激光经机械调制盘调制后加热样品。在样品的另一侧放置一个红外探测器。探测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经过前置放大器和锁相放大器处理,提取出与调制频率同频的信号振幅和相位。通过让记录仪与样品扫描同步移动,即可获得样品各点位的振幅与相位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的异常便可判断缺陷的存在。


图2 单个探测器系统

2. 红外测温仪系统

使用红外测温仪作为信号检测单元,相比单个探测器系统更为方便和精确。图3展示了一种单波段测温仪的结构。其工作原理是: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通过物镜聚焦,经45°分光片反射至红外探测器。为保证测量精度,测量时目标必须充满测温仪的视场。探测器将接收到的辐射能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最终以温度值的形式直接显示。


图3 单波段测温仪结构图 (a—调制盘 b—滤光片 c—红外探测器 d—热敏元件 e—电动机 f—同步发生器)

单波段测温仪易受环境影响,抗干扰能力较弱。其升级产品——比色测温仪,通过原理和结构上的改进,抗干扰能力更强,并能测量未能充满视场的小目标。目前国内已有多种型号的红外测温仪产品,如NCIR、HD、HW、HCW等系列,精度约在0.5% ~ 2%,测温范围覆盖-50°C至2800°C。

3. 热成像检测系统

热成像系统是功能最强大的配置,它能够将被测样品的红外辐射转换成一幅可视化的热图(Thermal Image),直接、直观地显示出样品表面的温度分布。常用的设备包括红外热像仪、红外热电视、近红外CCD摄像机等。


图4 热像检测示意图

热成像检测的优点是直观、快速,图像可实时存储、回放和分析,并能查询与图像关联的详细数据。缺点则是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设备各环节若搭配不当,会影响系统灵敏度,且设备价格昂贵。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光机扫描式红外热像仪(图5)。其工作流程为:光学系统收集红外辐射,通过扫描机构使辐射能量图形扫过探测器,探测器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后生成标准视频信号,最终在显示器上呈现热图像。


图5 光机扫描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图

新一代的非扫描热像仪,被称为第二代热像仪,采用焦平面阵列(FPA)探测器,可以省去或大幅简化扫描机构,实现“凝视”成像。近红外CCD摄像仪也基本属于此类。

下表列出了一些国产热像仪产品的技术参数。

表1 部分国产热像仪产品简介

名称 型号 工作波段/μm 制冷方式 视场/(°) 空间分辨力/mrad 温度分辨力/K 显示及接口方式 帧频/Hz 输入功率/W
小型快速红外热像仪 HWRX-2 8~12 液氮 7×7, 14×14, 25×25 1.2 ≤0.2 黑白显示器 25, 12.5, 6.25 60
慢扫描热像仪 HR-Ⅱ 8~12 液氮 15×15 2 0.1 0.2 300
单元智能热像仪 DSL-3 8~12 液氮 25×30 4 0.2 CCIR-TV 10, 2, 0.5 4.5
60元前视红外系统 HH5-1 8~12 液氮 80×120, 20×30 (mrad)² 0.42~0.13 0.03~0.05 CCIR-TV 20~40 70
红外手持热像仪 HRS-12 3~5 半导体热电制冷 10×7 1 0.3 LED单目观察 23 6.8
红外便携式热像仪 PTI-32 8~12 液氮 1.5×2.5, 3.75×6.25 0.218 0.3 CRT直接间接潜望 25 7.6
红外热像仪 IR-100A 3~5 一级热电 F/1.3 40mm 0.25 0.5 CCIR-TV, 计算机接口 0.25 45
红外热像仪 IR-100B 8~12 液氮 F/1.3 40mm 0.25 0.2 CCIR-TV, 计算机接口 0.25 40
智能热像仪 841 8~12 液氮 20×20 0.2 CCIR-TV, 计算机接口 10 100
红外热像仪 ZSR-90II 3.6~5.5 液氮 15×9 1 0.1 PAL-D制全电视信号 25 ≤60
16元中红外热像仪 3.6~5.5 液氮 15×9 1 0.1 PAL-D制全电视信号

应用示例与案例分析

光热辐射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材料科学、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1. 复合薄层材料的内部缺陷探测

对于复合材料,特别是胶接结构,其内部的脱粘、空洞等缺陷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理论计算表明(如图6和图7),光热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对中间层(如胶层)的厚度和热导率变化非常敏感。


图6 信号振幅、相位随中间层厚度变化的曲线


图7 信号振幅、相位随中间层热导率变化的曲线

在一个实际测试中,我们使用两块0.2mm的纯铜片通过导热胶粘合,胶层中人为预制了空洞和厚度偏薄区域。使用CO₂激光扫描样品,并在另一侧用碲镉汞探测器接收信号。扫描结果(图8)清晰显示:在空洞处,热阻增大,导致信号振幅减小,相位增大;而在胶层偏薄处,热阻减小,振幅增大,相位减小。振幅和相位的同步突变提供了双重判据,使得缺陷检测结果更为可靠。


图8 胶合层缺陷的光热辐射信号 (f = 25Hz)

2. 洞察毫厘之差:PCB焊点质量的精准评估

在电子工业中,焊点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可靠性。虚焊、内部孔洞等缺陷,不仅肉眼难以察觉,常规电性能测试也可能无法发现,构成严重的潜在隐患。光热辐射法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检测系统(图9)采用脉冲激光作为热源,红外测温系统感知焊点温度的动态变化。一个典型的过程是:用12W激光聚焦成0.7mm光斑,照射焊点30ms,使其表面温度升高约50°C。激光撤去后,正常焊点的热量会迅速向下部和周围传导,表面温度平稳下降。若存在缺陷,热流受阻,其降温曲线(热特性曲线)会发生明显畸变(图10)。通过将实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计算机可以快速、自动地识别出缺陷焊点。


图9 PCB焊点检测系统原理框图


图10 典型焊点的红外热特性曲线

3. 保障大动脉安全:红外技术在列车轴温监控中的演进

列车轴温探测是保障铁路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核心是对运行中列车轴承的过热状态进行监控。

这项技术经历了从“一代机”到“二代机”的发展。一代机系统在轨道两侧安装红外探头,由人工判读记录仪信号。二代机则构建了更为智能化的网络系统:在主要干线上每隔30-40km设置探测点,数据通过网络汇集到300-400km外的管理中心。系统能自动识别客货车、轴承类型,自动计轴、报警,并实现了与铁路调度系统的联网,对热轴进行分级预警。例如,广汉通信信号厂的HZT-1A型探测器在1979-1986年间就防止了291万件燃轴事故。其二代机PHBD-Ⅱ型性能优异,甚至出口到瑞典和美国。

尽管单点测温模式已相当成熟,但面对因部件移位导致热分布异常的故障,仍有漏报风险。热成像技术则能提供整个轴箱的完整热图,与正常状态一目了然地对比,大大提高检出率。虽然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部署,但在研发和关键站点的应用前景广阔。

表2 国产红外轴温探测器与探测系统性能 红外轴温探测器

型号/性能 HZT-1A HZT-1B
适应车速/(km/h) 5~70 5~120
整机建立时间/s ≤8 ≤8
温度分辨率/℃ 1.5 1.5
信号传输频带/kHz 3.8~5.7
探测视场面积/mm² <40×40 (距探头1.5m)
走纸速度/(mm/s) 5~25
传输方式 二线或四线,双工
电路允许损耗/dB 2.2
轴温信号动态范围/mVp 10~800
最低可测温度/℃ 环境±5

红外轴温探测系统

型号/性能 HBDS PHBD-Ⅱ HT2-Ⅱ HTK391
适应车速/(km/h) 5~240 3~300 3~300 5~240
环境温度/℃ -40~+55 -50~+60 (室外), -10~+50 (室内) -50~+60 (室外), -10~+50 (室内)
通信方式 异步/全双工/半双工 异步/全双工 异步/全双工/半双工
传输速率/(B/s) 300~9600 1200 75~2400 300~9600
平均无故障时间/h >2×10⁴ >2×10⁴
平均修复时间/min 2 <2
电源电压/VAc 220 +15%/-25% 175~245 220 +15%/-25% 220 +15%/-25%
频率/Hz 50 50 50
功耗/W <100
厂家 航天工业总公司502所 铁道科学院金化所 广汉通信信号厂 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

4. 从表面到内部:红外热成像揭示轴承与轴瓦的隐藏缺陷

使用HWBX-2型红外热像仪,可以对机械零件的表面及内部缺陷进行判断。

  • 表面裂纹检测:将一个轴承滚子在热水中加热约1分钟后取出进行热成像。如图11所示,表面的“Y”形裂纹清晰可见。这是因为裂纹处的红外发射率和散热速率均与完好表面不同,导致热像仪接收到的辐射量出现突变。


图11 轴承滚子的热成像

  • 内部缺陷检测:对一个由两层金属压碾而成的轴瓦进行检测,其内部可能存在分层缺陷。对轴瓦反面加热1分钟,由于内部分层缺陷阻碍了热量传导,导致正表面的缺陷对应区域温度低于周围。通过连续监测,可以捕捉到缺陷区域(图12中A区)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动态过程,并在温差最显著时(约第3分钟)获得最清晰的图像,从而准确测量缺陷的尺寸(本例中测得裂纹宽度为1.3mm)。


图12 轴瓦内部缺陷的热成像动态过程

5. 破解陶瓷行业难题:热成像技术在墙面砖内部缺陷探测中的突破

陶瓷材料内部缺陷的形状探测一直是无损检测领域的难题。红外热像技术为此开辟了新途径。对陶瓷砖块进行加热后,其内部缺陷会造成局部热阻变异,从而在热图像上形成与正常砖块不同的温度分布。通过多点测温功能和有限元法模拟计算的相互验证,不仅可以检测出缺陷的形状和大小,还能通过数学处理判断其深度位置。

6. 优化轧制工艺:红外热成像对铝板动态温度场的在线监控

在金属板材轧制过程中,温度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中科院金属所利用AGA-780热像仪,在生产现场对铝板热轧过程中的动态温度场进行了在线监控。通过将热像仪安装在7米高的天车上,以1幅/秒的速率实时采集和存储热图。研究发现:

  1. 铝锭出炉时,由于在加热炉内位置不同,锭面温度分布不均,温差可达30°C,这直接导致后续热轧过程中的不均匀形变。
  2. 现场实测的开轧温度(高达525-540°C)和终轧温度(低至280°C)均超出了350-450°C的最佳工艺窗口(图13),这是导致板材不平整的重要原因。这些精确的数据为改进轧制工艺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13 铝板在热轧入口处的温度分布

7. 超越目视:热像技术在工业安全与效率提升中的价值

尽管热像仪价格不菲,但其在工业生产中创造的效益是显著的。

  • 武钢用其检查热轧加热炉烟道检修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返工,避免了重大损失。
  • 鞍山热能研究所通过热像图快速定位了某厂热风炉的烧损部位。
  • 扬子石化更是基于对裂解分馏塔底积焦的红外热图研究,发明了一种在线测试塔底积焦量的方法(专利号ZL92107770X),为优化操作、延长装置运行周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图14展示了运行中客车轴承的热像图,清晰地揭示了从顶部到底部的温度梯度(温差约18°C),为故障诊断提供了宝贵信息。


图14 运行中客车轴承热像图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从基础的材料研究到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光热辐射与红外热成像技术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获得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检测数据,对激励参数、探测器选型、系统集成及数据解译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无损检测与热性能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